第126节(3 / 4)
萧彧颔首:“原来已过知天命之年,杨大人为朝廷服务多年,劳苦功高,辛苦你了。”
杨芃一听,顿时头皮发麻,猜不透萧彧葫芦里卖什么药,他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是份内之事吧,但那是在给他的死对头效力,否认自己没帮萧祎吧,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玩忽职守?
“是这样的,本朝中央机构稍有变动,取消三公三司,分设礼、户、邢、工、兵、吏等六部,分掌朝中各项事宜。朝中初定,事务繁多,杨大人年事已高,或恐太过操劳,这位闵翀闵大人就是户部尚书,以后便接管杨大人的职务。杨大人若是不怕辛劳,朝中愿聘杨大人为户部侍郎,协助闵大人打理户部。杨大人若愿意助朕一臂之力,朕自当感激不尽。”到建业后,萧彧便改了自称,若是不立威,怕震慑不住那帮老油条。
杨芃心中五味杂陈,新帝居然就这么直接降了自己的职务,还让自己给一个年轻人打下手,但若是不答应,怕以后都没了机会,便硬着头皮说:“臣自当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满意点头:“甚好!回头杨大人将户部政务都与闵大人好生交接。天下民生都拜托二位大人了!”
闵翀恭敬道:“此乃臣的荣幸!”
于是从户部开始,萧彧挨个召见各司官员述职,很多人被留了下来,但没有留任原职的,都被降了职,还有一些直接被要求告老了。
倒也不是旧朝的官员能力都比广州带来的差,但这是一个态度,表明萧彧并不愿意供着世家大族。至于能不能重用,那得先考察一下。
这个变动在城内世家大族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新帝似乎并不待见世家大族,他难道就不怕江北各州手握兵权的刺史生二心吗?
萧彧还真不怕,他现在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着广州、崖州、湘州、江州等天下粮仓,北方胡人他都要打,还怕那几个不听话的刺史?
第141章 旱情
通常来说, 只有改朝换代才会出现这么大的人事变动。而萧彧与萧祎之争只能算作兄弟内斗,萧彧取代萧祎,依然是安国内部的政权延续, 并不是改朝换代。
所以那些旧臣想不通,萧彧为什么会动到他们身上。他们不单是萧祎的臣子,更是景平帝萧全的臣子,萧彧就算不看萧祎的面子, 难道也不看他父皇的面子?
萧彧还真不看, 他回来之后, 没有举行祭祀大典, 而是先为自己的外祖父平反,命人彻查当年的叛乱案。
为周起平反,是萧彧给原主的一个交代, 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他并不会顾及景平帝的颜面, 错就错了,绝不包庇姑息。
“此事交由刑部彻查, 请裴将军监察。务必实事求是, 切勿冤枉任何一个无辜者,以告慰亡灵!”萧彧对朝堂上鸦雀无声的文武百官说, 他知道自己这一查,势必要翻出不少掩饰在平静光鲜外表下的腐烂与肮脏。
裴凛之与刑部尚书万澜同时拱手:“臣遵旨!”
王启拱手行礼:“臣有本启奏:陛下还都已有数日,该举行祭祀大典了。”
萧彧看着王启, 说:“朕心中有数,但须得等大将军的案子查清之后, 朕才能祭祖, 否则无颜去见母后。”
他一定要给原主一个交代, 不能让他外祖一家蒙此奇冤,也要给大将军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在座的旧臣无不惊骇,祭祖这样的大事都要排在给周起平反之后,这事是绝对不能善罢甘休了。
这无异于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一块大石,泛起了巨大的涟漪。当年参与周起叛乱案的人头皮一阵阵发麻,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
萧彧并没有急着去动世家大族的利益。还像刚到广州的时候一样,先进行户籍人口统计,丈量土地。
如今摊子太大,萧彧没法全都安排自己人去,便恩威并施,告诫地方官吏:所有人口,无论民籍奴籍,所有田亩,无论公田私田、熟田新田,都得如数上报。如若发现瞒报谎报,便会严惩,子孙后代都将剥夺参加选拔考试的资格。
这个惩罚措施极为严格,对最注重家庭与传承的汉人来说,罚俸、蹲监、丢官都不及剥夺子孙后代的考试资格严重,何至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堵上子孙后代的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朝廷向全国颁发了选拔令:今年十一月,各州举行选拔初考,选优胜者参加明年三月的京城会考,不论出身,能者居之。
告示一颁布,全国的读书人,尤其是岭南以北的庶族子弟无不振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他们也能参加选拔考试了。
北边的读书人这些年看过不少南边传来的《星火》报,也听闻过南边的选官制度,庶族子弟分外支持这种选官制度,不再以门第来考核,而是以才学来考核,这显然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得多。
长久以来,北边的读书人尤其是士族心中都心存着一个极大的疑惑:《星火》报是怎么做到每一份报纸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不是靠完美的功底抄录出来的。
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猜想了很久,依旧没能窥破这个秘密。 ↑返回顶部↑
杨芃一听,顿时头皮发麻,猜不透萧彧葫芦里卖什么药,他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是份内之事吧,但那是在给他的死对头效力,否认自己没帮萧祎吧,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玩忽职守?
“是这样的,本朝中央机构稍有变动,取消三公三司,分设礼、户、邢、工、兵、吏等六部,分掌朝中各项事宜。朝中初定,事务繁多,杨大人年事已高,或恐太过操劳,这位闵翀闵大人就是户部尚书,以后便接管杨大人的职务。杨大人若是不怕辛劳,朝中愿聘杨大人为户部侍郎,协助闵大人打理户部。杨大人若愿意助朕一臂之力,朕自当感激不尽。”到建业后,萧彧便改了自称,若是不立威,怕震慑不住那帮老油条。
杨芃心中五味杂陈,新帝居然就这么直接降了自己的职务,还让自己给一个年轻人打下手,但若是不答应,怕以后都没了机会,便硬着头皮说:“臣自当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满意点头:“甚好!回头杨大人将户部政务都与闵大人好生交接。天下民生都拜托二位大人了!”
闵翀恭敬道:“此乃臣的荣幸!”
于是从户部开始,萧彧挨个召见各司官员述职,很多人被留了下来,但没有留任原职的,都被降了职,还有一些直接被要求告老了。
倒也不是旧朝的官员能力都比广州带来的差,但这是一个态度,表明萧彧并不愿意供着世家大族。至于能不能重用,那得先考察一下。
这个变动在城内世家大族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新帝似乎并不待见世家大族,他难道就不怕江北各州手握兵权的刺史生二心吗?
萧彧还真不怕,他现在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着广州、崖州、湘州、江州等天下粮仓,北方胡人他都要打,还怕那几个不听话的刺史?
第141章 旱情
通常来说, 只有改朝换代才会出现这么大的人事变动。而萧彧与萧祎之争只能算作兄弟内斗,萧彧取代萧祎,依然是安国内部的政权延续, 并不是改朝换代。
所以那些旧臣想不通,萧彧为什么会动到他们身上。他们不单是萧祎的臣子,更是景平帝萧全的臣子,萧彧就算不看萧祎的面子, 难道也不看他父皇的面子?
萧彧还真不看, 他回来之后, 没有举行祭祀大典, 而是先为自己的外祖父平反,命人彻查当年的叛乱案。
为周起平反,是萧彧给原主的一个交代, 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他并不会顾及景平帝的颜面, 错就错了,绝不包庇姑息。
“此事交由刑部彻查, 请裴将军监察。务必实事求是, 切勿冤枉任何一个无辜者,以告慰亡灵!”萧彧对朝堂上鸦雀无声的文武百官说, 他知道自己这一查,势必要翻出不少掩饰在平静光鲜外表下的腐烂与肮脏。
裴凛之与刑部尚书万澜同时拱手:“臣遵旨!”
王启拱手行礼:“臣有本启奏:陛下还都已有数日,该举行祭祀大典了。”
萧彧看着王启, 说:“朕心中有数,但须得等大将军的案子查清之后, 朕才能祭祖, 否则无颜去见母后。”
他一定要给原主一个交代, 不能让他外祖一家蒙此奇冤,也要给大将军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在座的旧臣无不惊骇,祭祖这样的大事都要排在给周起平反之后,这事是绝对不能善罢甘休了。
这无异于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一块大石,泛起了巨大的涟漪。当年参与周起叛乱案的人头皮一阵阵发麻,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
萧彧并没有急着去动世家大族的利益。还像刚到广州的时候一样,先进行户籍人口统计,丈量土地。
如今摊子太大,萧彧没法全都安排自己人去,便恩威并施,告诫地方官吏:所有人口,无论民籍奴籍,所有田亩,无论公田私田、熟田新田,都得如数上报。如若发现瞒报谎报,便会严惩,子孙后代都将剥夺参加选拔考试的资格。
这个惩罚措施极为严格,对最注重家庭与传承的汉人来说,罚俸、蹲监、丢官都不及剥夺子孙后代的考试资格严重,何至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堵上子孙后代的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朝廷向全国颁发了选拔令:今年十一月,各州举行选拔初考,选优胜者参加明年三月的京城会考,不论出身,能者居之。
告示一颁布,全国的读书人,尤其是岭南以北的庶族子弟无不振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他们也能参加选拔考试了。
北边的读书人这些年看过不少南边传来的《星火》报,也听闻过南边的选官制度,庶族子弟分外支持这种选官制度,不再以门第来考核,而是以才学来考核,这显然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得多。
长久以来,北边的读书人尤其是士族心中都心存着一个极大的疑惑:《星火》报是怎么做到每一份报纸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不是靠完美的功底抄录出来的。
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猜想了很久,依旧没能窥破这个秘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