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2 / 2)
此外,还编成了数支独立的分舰队,乃是第四分舰队、第五分舰队、第六分舰队,这些分舰队一般辖有防护巡洋舰或者小型装甲巡洋舰等船只,主要是承担辅助性的任务。
帝国之太平洋舰队,实际上就是包含了除各大海防舰队以及第三舰队以外的所有帝国海军战舰。
因此,太平洋舰队如其是一支舰队,倒不如说是帝国海军为了方便指挥而特地成立的一个全海军指挥机构,类似于当年珠江口海战时期的联合舰队。
拥有庞大战舰的帝国海军,目前总吨位已经是超过了四十五万吨,对比法国人的六十多万吨,英国人的一百多万吨,虽然还有着总吨位上的差距,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帝国海军的装甲舰比例是相当高的。
其他国家里,装甲舰和非装甲舰的比例一般是在二比一左右,但是在帝国这边,装甲舰的比例却是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
具体体现出来就是,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尤其是新锐的战列舰、装甲巡洋舰上,目前也就比英国人差点,但是比起法国人就要强多了,至于俄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匈这些国家,就更是没法比较了。
为什么林哲认为对西班牙开战的时间越拖越不利呢?
就是因为帝国在早几年的时候集中精力建造并服役了一批新锐的主力舰,使得帝国海军在1895年前后拥有较大的优势,如果再过几年,等到1900年左右,世界各国在1893年或1894年之后建造前无畏型战列舰以及新锐的装甲巡洋舰就会大量服役。
而到时候帝国虽然也还会有新型主力舰陆续加入现役,但是在1887年到1890年期间服役的四艘炎帝级战列舰和五艘太武级装甲巡洋舰已经是面临着性能落伍的尴尬局面。
十九世纪后期,海军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速的,在1890年左右还是最新锐的战舰,但是到了1895年,性能就趋向于平庸,至于等到了1890年基本已经沦为二流,难以承当主力舰的位置。
因此这段时期就会出现对海军扩张而言很尴尬的事,那就是战舰还正在建造当中,但是就已经落伍了。
届时帝国的海军总吨位兴许还会继续上涨,甚至能超过法国海军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主力舰的数量和性能和其他国家相比,尤其是和英国人相比则是开始趋向于平庸,届时战舰数量增加了,但是优势反而减少了。
所以林哲才会想着趁着这段有利时间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就是希望英国有所顾忌,只要他们一迟疑,想着过几年重新建立两倍甚至三倍的海军优势后再进行战争,那么对于帝国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帝国太平洋舰队设立后,由林同书海军上将担任总司令,林同书在帝国海军里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属于早年成名的那种,1866年珠江口海战的时候,他就是担任联合舰队参谋组组长,实际策划并指挥了珠江口海战,至于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沈同登,严格上来说只是个挂名的而已。
珠江口海战后,林同书的仕途自然是节节高升,担任过海军诸多要职,比如海军军官学校校长、海军炮术总监,第一战列舰分队司令、海军参谋部部长,第一舰队司令、海军作战部部长,军衔也是从当初的海军中校快速晋升到海军上将,1892年晋升为海军上将的时候,他才五十二岁。
被调任到太平洋舰队担任司令之前,他的职务乃是海军作战部部长,该职务是统筹全海军作战、训练事宜的重要职务,标配军衔就是海军上将,而且作战部部长并不对海军大臣负责,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海军作战部部长和海军部总长的区别,在意前者负责作战、训练,后者负责军政事宜。至于海军大臣嘛,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头衔,一般都是由海军部总长兼任。
林同书到任后,一方面是整编各舰队的编制,相关将领等情况,另外一方面则是带领舰队进行频繁的,密集的训练。
仅仅是集训的头一个星期,帝国海军就是打出去了平常一年的实弹训练的量,击沉了超过二十艘的靶舰。
就当帝国海军进行密集训练的时候,帝国的情报人员也是传回来了相关的消息,从欧洲增援过来的西班牙舰队已经越过印度洋,即将进入马六甲海峡。
尽管目前传来的消息只有西班牙的舰队,但是谁也不能排除英国人最后参战的可能性,而英国人是否会参战,并派遣舰队北上,那么关键的节点就是西班牙增援舰队到来的这一段时间。
所以消息传到国内后,海军是迅速行动了起来,而且海军的战备并不仅仅是针对西班牙人,真正针对的还是可能参展的英国人。
一月二十号左右,位于香港、广州、湛江、三亚等海军基地的舰队陆续开始南下,准备到金兰湾海军基地进行最后的集结。
按照帝国海军的固有计划,是准备集结主力舰队,然后直接封锁马六甲海峡西出口,也就是新加坡方向,执行主动防御战略,把敌舰队拦截在南海海域之外,要不然等敌人越过马六甲海峡,闯入广阔的南海海域后,变数就太大了。
别的不说,就是让敌人的舰队随便溜进来一艘分舰队,然后游走袭击帝国的运输舰队就是难以接受的事,被击沉一艘物资运输舰还好,但要是让敌人击沉一艘运兵船的话,那死伤可就动辄上千甚至好几千的。
为了掩护菲律宾那边的登陆以及后续作战,帝国海军要把敌人舰队堵在马六甲,不管这个敌人是西班牙人的舰队还是英国人的东印度舰队。 ↑返回顶部↑
帝国之太平洋舰队,实际上就是包含了除各大海防舰队以及第三舰队以外的所有帝国海军战舰。
因此,太平洋舰队如其是一支舰队,倒不如说是帝国海军为了方便指挥而特地成立的一个全海军指挥机构,类似于当年珠江口海战时期的联合舰队。
拥有庞大战舰的帝国海军,目前总吨位已经是超过了四十五万吨,对比法国人的六十多万吨,英国人的一百多万吨,虽然还有着总吨位上的差距,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帝国海军的装甲舰比例是相当高的。
其他国家里,装甲舰和非装甲舰的比例一般是在二比一左右,但是在帝国这边,装甲舰的比例却是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
具体体现出来就是,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尤其是新锐的战列舰、装甲巡洋舰上,目前也就比英国人差点,但是比起法国人就要强多了,至于俄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匈这些国家,就更是没法比较了。
为什么林哲认为对西班牙开战的时间越拖越不利呢?
就是因为帝国在早几年的时候集中精力建造并服役了一批新锐的主力舰,使得帝国海军在1895年前后拥有较大的优势,如果再过几年,等到1900年左右,世界各国在1893年或1894年之后建造前无畏型战列舰以及新锐的装甲巡洋舰就会大量服役。
而到时候帝国虽然也还会有新型主力舰陆续加入现役,但是在1887年到1890年期间服役的四艘炎帝级战列舰和五艘太武级装甲巡洋舰已经是面临着性能落伍的尴尬局面。
十九世纪后期,海军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速的,在1890年左右还是最新锐的战舰,但是到了1895年,性能就趋向于平庸,至于等到了1890年基本已经沦为二流,难以承当主力舰的位置。
因此这段时期就会出现对海军扩张而言很尴尬的事,那就是战舰还正在建造当中,但是就已经落伍了。
届时帝国的海军总吨位兴许还会继续上涨,甚至能超过法国海军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主力舰的数量和性能和其他国家相比,尤其是和英国人相比则是开始趋向于平庸,届时战舰数量增加了,但是优势反而减少了。
所以林哲才会想着趁着这段有利时间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就是希望英国有所顾忌,只要他们一迟疑,想着过几年重新建立两倍甚至三倍的海军优势后再进行战争,那么对于帝国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帝国太平洋舰队设立后,由林同书海军上将担任总司令,林同书在帝国海军里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属于早年成名的那种,1866年珠江口海战的时候,他就是担任联合舰队参谋组组长,实际策划并指挥了珠江口海战,至于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沈同登,严格上来说只是个挂名的而已。
珠江口海战后,林同书的仕途自然是节节高升,担任过海军诸多要职,比如海军军官学校校长、海军炮术总监,第一战列舰分队司令、海军参谋部部长,第一舰队司令、海军作战部部长,军衔也是从当初的海军中校快速晋升到海军上将,1892年晋升为海军上将的时候,他才五十二岁。
被调任到太平洋舰队担任司令之前,他的职务乃是海军作战部部长,该职务是统筹全海军作战、训练事宜的重要职务,标配军衔就是海军上将,而且作战部部长并不对海军大臣负责,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海军作战部部长和海军部总长的区别,在意前者负责作战、训练,后者负责军政事宜。至于海军大臣嘛,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头衔,一般都是由海军部总长兼任。
林同书到任后,一方面是整编各舰队的编制,相关将领等情况,另外一方面则是带领舰队进行频繁的,密集的训练。
仅仅是集训的头一个星期,帝国海军就是打出去了平常一年的实弹训练的量,击沉了超过二十艘的靶舰。
就当帝国海军进行密集训练的时候,帝国的情报人员也是传回来了相关的消息,从欧洲增援过来的西班牙舰队已经越过印度洋,即将进入马六甲海峡。
尽管目前传来的消息只有西班牙的舰队,但是谁也不能排除英国人最后参战的可能性,而英国人是否会参战,并派遣舰队北上,那么关键的节点就是西班牙增援舰队到来的这一段时间。
所以消息传到国内后,海军是迅速行动了起来,而且海军的战备并不仅仅是针对西班牙人,真正针对的还是可能参展的英国人。
一月二十号左右,位于香港、广州、湛江、三亚等海军基地的舰队陆续开始南下,准备到金兰湾海军基地进行最后的集结。
按照帝国海军的固有计划,是准备集结主力舰队,然后直接封锁马六甲海峡西出口,也就是新加坡方向,执行主动防御战略,把敌舰队拦截在南海海域之外,要不然等敌人越过马六甲海峡,闯入广阔的南海海域后,变数就太大了。
别的不说,就是让敌人的舰队随便溜进来一艘分舰队,然后游走袭击帝国的运输舰队就是难以接受的事,被击沉一艘物资运输舰还好,但要是让敌人击沉一艘运兵船的话,那死伤可就动辄上千甚至好几千的。
为了掩护菲律宾那边的登陆以及后续作战,帝国海军要把敌人舰队堵在马六甲,不管这个敌人是西班牙人的舰队还是英国人的东印度舰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