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曾经嫁过我_182(2 / 2)
此人确实姓杨,真名也叫德江,但与秦国公宋时并不存在什么亲缘关系。只是据当地人讲,他们这个杨家与前朝的国丈——继国公嫪信乃是远亲。杨得就是登门拜寿的时候,得了继国公的青眼,被继国公留在京城里当官发财了。
这事一度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只是随着改朝换代,前国丈变得一文不值,杨家也从人人称羡的对象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据线人调查,杨德江自打去了京城,只给家人送过一笔钱财,留下了自己已在京城做官的消息,之后就再也不曾有过联系。改朝换代之后,杨家人一度以为杨德江已经身死殉国,只是同样没有证据,倒也不曾为他披麻戴孝。
在确认了杨德江的真实身份之后,那名线人就拿出伪造的信函和一笔不菲的钱财,称杨德江在京城遭了歹人诬陷,蒙冤入狱,眼见着昭雪无望,便委托他这个旧友,将遗财送回了老家。
线人没提让杨家人进京告状的事,只以感慨的语气陈述了杨德江的窘况,并随口告诉杨家人,若是杨德江获罪,那他们一家都要跟着遭殃,即便不曾满门抄斩,家中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去科考为官,改换门庭。
或许是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给不相干的人送钱,杨家人丝毫也没怀疑此事有假,略一商量便决定举家进京,去告御状,救杨德江逃出囹圄。
一切都如朱边的计划进行着。
但就在等待杨家人入京这段时间里,朱边随手追查了一下前朝国丈继国公嫪信的近况,结果便发现,嫪信的祖籍所在竟然发生了一桩灭门惨案,嫪家人聚居的庄子被人烧成了灰烬,里面的人,从老到小,竟是无一幸免。
似乎是觉得此案难以告破,当地的知县只是聊聊一笔,将其判定为那时极为常见的山匪作乱,然后请求上官派兵剿匪。
但朱边仔细阅读了案卷,越看越觉得这像是一起恶意的仇杀。
更重要的是,此案的受害者明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又和继国公嫪信一个姓氏,即便不是一家,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宗族。
于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前朝的国公和本朝的国公便被联系在了一起。
第136章 朱边私访
朱边今日出行并不只是为了确认杨德江的家人是否抵达京城。
今日并非休沐, 朱边乃是打着去皇庄微服私访的旗号离开了刑部衙门,这才“恰好”赶在杨德江一家进城的时候, 将他们“瞧”个正着。
如今人看到了,朱边也就该去做“正事”了。
但朱边不知道的是,从他马车里下去的那个家伙,在城里绕了一圈便去了金刀卫下属的一处产业,将刚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金刀卫都督潘五春。
听完这人的汇报, 潘五春立刻将事情记录下来, 上报给了皇帝陛下。
而这个时候,朱边刚刚来到皇庄附近。
如今的皇庄已经与年初的时候截然不同。 ↑返回顶部↑
这事一度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只是随着改朝换代,前国丈变得一文不值,杨家也从人人称羡的对象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据线人调查,杨德江自打去了京城,只给家人送过一笔钱财,留下了自己已在京城做官的消息,之后就再也不曾有过联系。改朝换代之后,杨家人一度以为杨德江已经身死殉国,只是同样没有证据,倒也不曾为他披麻戴孝。
在确认了杨德江的真实身份之后,那名线人就拿出伪造的信函和一笔不菲的钱财,称杨德江在京城遭了歹人诬陷,蒙冤入狱,眼见着昭雪无望,便委托他这个旧友,将遗财送回了老家。
线人没提让杨家人进京告状的事,只以感慨的语气陈述了杨德江的窘况,并随口告诉杨家人,若是杨德江获罪,那他们一家都要跟着遭殃,即便不曾满门抄斩,家中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去科考为官,改换门庭。
或许是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给不相干的人送钱,杨家人丝毫也没怀疑此事有假,略一商量便决定举家进京,去告御状,救杨德江逃出囹圄。
一切都如朱边的计划进行着。
但就在等待杨家人入京这段时间里,朱边随手追查了一下前朝国丈继国公嫪信的近况,结果便发现,嫪信的祖籍所在竟然发生了一桩灭门惨案,嫪家人聚居的庄子被人烧成了灰烬,里面的人,从老到小,竟是无一幸免。
似乎是觉得此案难以告破,当地的知县只是聊聊一笔,将其判定为那时极为常见的山匪作乱,然后请求上官派兵剿匪。
但朱边仔细阅读了案卷,越看越觉得这像是一起恶意的仇杀。
更重要的是,此案的受害者明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又和继国公嫪信一个姓氏,即便不是一家,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宗族。
于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前朝的国公和本朝的国公便被联系在了一起。
第136章 朱边私访
朱边今日出行并不只是为了确认杨德江的家人是否抵达京城。
今日并非休沐, 朱边乃是打着去皇庄微服私访的旗号离开了刑部衙门,这才“恰好”赶在杨德江一家进城的时候, 将他们“瞧”个正着。
如今人看到了,朱边也就该去做“正事”了。
但朱边不知道的是,从他马车里下去的那个家伙,在城里绕了一圈便去了金刀卫下属的一处产业,将刚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金刀卫都督潘五春。
听完这人的汇报, 潘五春立刻将事情记录下来, 上报给了皇帝陛下。
而这个时候,朱边刚刚来到皇庄附近。
如今的皇庄已经与年初的时候截然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