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日 第66节(1 / 4)
这个世界上太多的冲突和对立, 几乎每一种都能带来惨痛的悲剧。雷利·罗恩那敏感的心总是能够把自己代入到最受伤害的那一方, 然后真情实感地对人类感到失望。
有时候他不忍看到人类的现况,就会去想象人类的未来。然而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 并不关心人类。于是越来越枯竭的资源,越造越多的热武器,好像两条渐渐靠近的线段,当它们相交的那一刻,就是人类的世界末日。
雷利·罗恩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人类解脱,从循环往复的罪恶历史中挣脱出来。科技,好像是一种见效快的办法。
他从众多科技领域中选择了太空物理,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大多数的斗争都是因为资源。而经过这么多年的争夺,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穷苦的人和地域想要生活得更好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而那些已经拥有财富的人势必不会牺牲自己,要不了多久地球的资源会跌破到底线。在历史中,战争不仅用来争夺资源,也能用来消耗多余人口。然而,那些可怕武器的诞生,使得如今的战争只剩下死路。
在末路来临之前,在地球之外找到更多的资源,将人类旺盛的争斗欲发泄到太空中去,可能是个好办法。
然而宇宙如此广袤险恶,连光都还在艰难跋涉中。越是对宇宙进行探索,越是感到人类的渺小,那些能够轻易杀死数千万人类的武器对宇宙来说,远不如一颗流星激起的浪花大。
而仅仅是从离地球最近的几颗星球上开采矿藏都叫人束手无策、入不敷出,雷利·罗恩逐渐意识到,哪怕他再有聪明才智,哪怕他已经走在了太空物理的最前沿,也不可能仅凭个人的力量,为所有人类找寻到出路。这令他越来越悲观了。
直到有一天,雷利·罗恩在最新发射的高精密空间探测器发回的数据中,发现了一股很特殊的微弱的引力波信号,比双黑洞、双中子星等人类已经探测到引力波要奇怪得多,不够清晰,会让人觉得是新探测器出了问题或者是宇宙尘埃的影响,它在这个宇宙没有对应的引力波源,甚至理论上也不存在爆发源模型。
如果有谁把这股突如其来的引力波当做原初引力波用来验证暴胀宇宙模型的正确性一定会失望的。因为稍加钻研就会发现,这股引力波很“新鲜”,它不陈旧,也不遥远,并不是宇宙开端时产生一直蔓延到现在的遗迹,它好像是刚刚才发生的。然而探测器能观测到的范围什么都没有,那些普通的恒星、行星根本不足以产生引力波。
因此,如果没有雷利·罗恩,绝大数天文观测者在经过研究后都会把这股引力波信号当做某种错误忽略掉。事实上,雷利·罗恩当时困惑过一段时间就无可奈何地把它搁置了。
时间来到三年后,雷利·罗恩出于研究需要申请借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对撞机的主管人是他的一个同学,是弦论与多维的忠实拥趸,他希望能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额外维度。雷利·罗恩在那儿陆陆续续待了将近两年,期间无数次听到老同学提到相关实验:[高速运动的质子迎面相撞,产生的碎片可以从常见的宏观维度抛射出来,挤入其他维度(这些碎片可能是引力的粒子,即引力子),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碎片就会带走一些能量,所以我们的探测器就会发现,碰撞之后有一些能量丢失了。这种能量丢失的信号就为额外维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
老同学的絮叨终日飘荡在耳边,以至于在雷利·罗恩离开那里以后,还是会经常想起他的话。
能量丢失,就等同于引力子消失。
弦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是一块3维膜,而高维空间里不止一块3维膜,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很多,无穷无尽。
而引力子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在弦理论里,引力是闭弦,其他电磁力之类的是开弦。只有闭弦才能飞到膜外面,去往额外维。
雷利·罗恩突然想到,如果两块3维膜靠得足够近,是否会发生引力作用,从而产生引力波呢?
这时候,记忆中那被遗忘的突然探测到的特殊引力波信号被翻捡到当前的思维中。不过如果两块3维膜近到产生引力作用,要么是能形成某种持续的平衡,像地球被太阳的引力捕获围绕它转动,这样一来,引力波也应该是持续产生,能够不断被探测的;要么是相撞,两个宇宙相撞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当初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转瞬即逝,更像是两块3维膜稍稍靠近了些,才产生点引力作用,又被另一种斥力推开,才避免两个宇宙同归于尽的宿命。
雷利·罗恩因为这些似乎不着边际的想法陷入了对平行宇宙的狂热中,太空探索又见不到未来,他便转移重心疯狂研究各种理论下的平行宇宙。最终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上。
量子力学中的平行宇宙和弦论的平行宇宙并不一样。弦论中的平行宇宙姑且不论如何产生、但它们本身是就存在高维空间,与其他的平行宇宙在宇宙常数上并不相同,从而在物质表现上也有所不同,是独立的宇宙(但如果平行宇宙足够多,是可能出现和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平行宇宙的)。
量子力学中,针对概率波在微观和宏观上的区别,出现了很多解释。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薛定谔方程计算出一个粒子的概率波,这个粒子可能落到a点,也可能落在b点,还有小部分可能落在c点,这是不确定的,而一旦去测量后,它就会确定地落在一个点上。哥本哈根方法对此解释为[当人们测量或观察一个粒子时,粒子的概率波就会坍缩到一个点上,粒子可能散布的位置范围转变为一个明确的结果。]2
但由于薛定谔方程不允许概率波突然坍缩,历史上的物理学家艾弗雷特提出另外的解释,[任何量子力学认为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所有被量子力学都赋予非零概率的结果)],都在它们各自独立的世界里实际发生了。在一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a点;第二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b点;第二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c点。[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方法中的“众多世界”。]3
雷利·罗恩便是从艾弗雷特的多世界方法中,再结合弦理论的3维膜,看到了对那股引力波的解释。如果说,那时候正好有一个量子力学多世界中的平行宇宙以3维膜的形式分裂出去,在分裂最初,在高维空间中两者很接近,从而产生引力波。随后因为某些量子力学作用,两者彻底独立开来。
雷利·罗恩决定就这个设想探索下去,在理论上可以去发现那些平行宇宙,因为多世界方法[不要求波函数坍塌,付出的代价是现在需要将宇宙不断地分成几百万个分支。(有些人觉得很难理解怎样跟踪所有这些增生扩散的宇宙。然而,薛定谔波动方程可以自动完成这件工作。只要简单地跟踪波动方程的演变,我们就能立刻发现波动的所有的大量的分支)]。4
于是雷利·罗恩苦心钻研薛定谔方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可以计算相对多粒子状态波函数的超级计算机给了他很大帮助,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了自己设想中的初步理论,当目前人类已有的设备无法再帮助他时,他不得不自己设计所需要的机器进行验证。
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开始骗取科研经费,将本该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全都改换名目用在了自己的研究上。他没就实验本身去申请资金,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一切都只是他有点异想天开的设想。
雷利·罗恩花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名声逐渐衰落,又辗转去了两个国家后,他依旧没有多大进展,但他还没有气馁。因为在对人类彻底失望,又对拯救人类彻底失望后,他就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现在所求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那股引力波的来源。
而且这期间,他倒是又从空间探测器那儿发现了三次那种特殊的引力波信号。一方面,这让雷利·罗恩认定这股引力波绝对不是错误。但另一方面,发现它的次数太少了,不符合量子力学多世界的无穷。
不过雷利·罗恩还是决定从引力波呈现出来的信息着手,与薛定谔方程相互映照。这终于使得他的实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然而得到的反馈数据又与雷利·罗恩理论估计的有所差别。
雷利·罗恩的困惑,在另一个困惑上得到了启示。还是量子力学,多世界方法伴随的还有一个疑问:从高维空间看,所有的结果都会发生,那么概率还有意义吗?反正无论多低的概率都会在一个独立宇宙中发生。 ↑返回顶部↑
有时候他不忍看到人类的现况,就会去想象人类的未来。然而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 并不关心人类。于是越来越枯竭的资源,越造越多的热武器,好像两条渐渐靠近的线段,当它们相交的那一刻,就是人类的世界末日。
雷利·罗恩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人类解脱,从循环往复的罪恶历史中挣脱出来。科技,好像是一种见效快的办法。
他从众多科技领域中选择了太空物理,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大多数的斗争都是因为资源。而经过这么多年的争夺,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穷苦的人和地域想要生活得更好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而那些已经拥有财富的人势必不会牺牲自己,要不了多久地球的资源会跌破到底线。在历史中,战争不仅用来争夺资源,也能用来消耗多余人口。然而,那些可怕武器的诞生,使得如今的战争只剩下死路。
在末路来临之前,在地球之外找到更多的资源,将人类旺盛的争斗欲发泄到太空中去,可能是个好办法。
然而宇宙如此广袤险恶,连光都还在艰难跋涉中。越是对宇宙进行探索,越是感到人类的渺小,那些能够轻易杀死数千万人类的武器对宇宙来说,远不如一颗流星激起的浪花大。
而仅仅是从离地球最近的几颗星球上开采矿藏都叫人束手无策、入不敷出,雷利·罗恩逐渐意识到,哪怕他再有聪明才智,哪怕他已经走在了太空物理的最前沿,也不可能仅凭个人的力量,为所有人类找寻到出路。这令他越来越悲观了。
直到有一天,雷利·罗恩在最新发射的高精密空间探测器发回的数据中,发现了一股很特殊的微弱的引力波信号,比双黑洞、双中子星等人类已经探测到引力波要奇怪得多,不够清晰,会让人觉得是新探测器出了问题或者是宇宙尘埃的影响,它在这个宇宙没有对应的引力波源,甚至理论上也不存在爆发源模型。
如果有谁把这股突如其来的引力波当做原初引力波用来验证暴胀宇宙模型的正确性一定会失望的。因为稍加钻研就会发现,这股引力波很“新鲜”,它不陈旧,也不遥远,并不是宇宙开端时产生一直蔓延到现在的遗迹,它好像是刚刚才发生的。然而探测器能观测到的范围什么都没有,那些普通的恒星、行星根本不足以产生引力波。
因此,如果没有雷利·罗恩,绝大数天文观测者在经过研究后都会把这股引力波信号当做某种错误忽略掉。事实上,雷利·罗恩当时困惑过一段时间就无可奈何地把它搁置了。
时间来到三年后,雷利·罗恩出于研究需要申请借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对撞机的主管人是他的一个同学,是弦论与多维的忠实拥趸,他希望能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额外维度。雷利·罗恩在那儿陆陆续续待了将近两年,期间无数次听到老同学提到相关实验:[高速运动的质子迎面相撞,产生的碎片可以从常见的宏观维度抛射出来,挤入其他维度(这些碎片可能是引力的粒子,即引力子),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碎片就会带走一些能量,所以我们的探测器就会发现,碰撞之后有一些能量丢失了。这种能量丢失的信号就为额外维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
老同学的絮叨终日飘荡在耳边,以至于在雷利·罗恩离开那里以后,还是会经常想起他的话。
能量丢失,就等同于引力子消失。
弦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是一块3维膜,而高维空间里不止一块3维膜,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很多,无穷无尽。
而引力子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在弦理论里,引力是闭弦,其他电磁力之类的是开弦。只有闭弦才能飞到膜外面,去往额外维。
雷利·罗恩突然想到,如果两块3维膜靠得足够近,是否会发生引力作用,从而产生引力波呢?
这时候,记忆中那被遗忘的突然探测到的特殊引力波信号被翻捡到当前的思维中。不过如果两块3维膜近到产生引力作用,要么是能形成某种持续的平衡,像地球被太阳的引力捕获围绕它转动,这样一来,引力波也应该是持续产生,能够不断被探测的;要么是相撞,两个宇宙相撞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当初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转瞬即逝,更像是两块3维膜稍稍靠近了些,才产生点引力作用,又被另一种斥力推开,才避免两个宇宙同归于尽的宿命。
雷利·罗恩因为这些似乎不着边际的想法陷入了对平行宇宙的狂热中,太空探索又见不到未来,他便转移重心疯狂研究各种理论下的平行宇宙。最终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上。
量子力学中的平行宇宙和弦论的平行宇宙并不一样。弦论中的平行宇宙姑且不论如何产生、但它们本身是就存在高维空间,与其他的平行宇宙在宇宙常数上并不相同,从而在物质表现上也有所不同,是独立的宇宙(但如果平行宇宙足够多,是可能出现和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平行宇宙的)。
量子力学中,针对概率波在微观和宏观上的区别,出现了很多解释。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薛定谔方程计算出一个粒子的概率波,这个粒子可能落到a点,也可能落在b点,还有小部分可能落在c点,这是不确定的,而一旦去测量后,它就会确定地落在一个点上。哥本哈根方法对此解释为[当人们测量或观察一个粒子时,粒子的概率波就会坍缩到一个点上,粒子可能散布的位置范围转变为一个明确的结果。]2
但由于薛定谔方程不允许概率波突然坍缩,历史上的物理学家艾弗雷特提出另外的解释,[任何量子力学认为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所有被量子力学都赋予非零概率的结果)],都在它们各自独立的世界里实际发生了。在一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a点;第二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b点;第二个宇宙中,粒子落在了c点。[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方法中的“众多世界”。]3
雷利·罗恩便是从艾弗雷特的多世界方法中,再结合弦理论的3维膜,看到了对那股引力波的解释。如果说,那时候正好有一个量子力学多世界中的平行宇宙以3维膜的形式分裂出去,在分裂最初,在高维空间中两者很接近,从而产生引力波。随后因为某些量子力学作用,两者彻底独立开来。
雷利·罗恩决定就这个设想探索下去,在理论上可以去发现那些平行宇宙,因为多世界方法[不要求波函数坍塌,付出的代价是现在需要将宇宙不断地分成几百万个分支。(有些人觉得很难理解怎样跟踪所有这些增生扩散的宇宙。然而,薛定谔波动方程可以自动完成这件工作。只要简单地跟踪波动方程的演变,我们就能立刻发现波动的所有的大量的分支)]。4
于是雷利·罗恩苦心钻研薛定谔方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可以计算相对多粒子状态波函数的超级计算机给了他很大帮助,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了自己设想中的初步理论,当目前人类已有的设备无法再帮助他时,他不得不自己设计所需要的机器进行验证。
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开始骗取科研经费,将本该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全都改换名目用在了自己的研究上。他没就实验本身去申请资金,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一切都只是他有点异想天开的设想。
雷利·罗恩花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名声逐渐衰落,又辗转去了两个国家后,他依旧没有多大进展,但他还没有气馁。因为在对人类彻底失望,又对拯救人类彻底失望后,他就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现在所求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那股引力波的来源。
而且这期间,他倒是又从空间探测器那儿发现了三次那种特殊的引力波信号。一方面,这让雷利·罗恩认定这股引力波绝对不是错误。但另一方面,发现它的次数太少了,不符合量子力学多世界的无穷。
不过雷利·罗恩还是决定从引力波呈现出来的信息着手,与薛定谔方程相互映照。这终于使得他的实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然而得到的反馈数据又与雷利·罗恩理论估计的有所差别。
雷利·罗恩的困惑,在另一个困惑上得到了启示。还是量子力学,多世界方法伴随的还有一个疑问:从高维空间看,所有的结果都会发生,那么概率还有意义吗?反正无论多低的概率都会在一个独立宇宙中发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