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鲜红的国徽之下,只留下一个巨大的谜题。
  如果孙宝山没有杀人,如果公检法没有过失,那孙宝山这9年的冤狱,到底是谁的错?
  从法庭出来后,这个问题就盘旋在边斜心中,忍不住问程白:“再审撤销了原判,也就是说当年原判有问题,那原审法援相关人员难道不该问责吗?”
  程白却摇头:“没那回事。”
  这一次再审,孙宝山被撤销故意杀人罪,本质上适用的是“疑罪从无”,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无罪推定”。
  但早几十年国内法学界主流观点对此并不认同。
  大家普遍认为无罪推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刑事诉讼原则。
  直到1996年3月修订《刑诉法》才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学界一般认为这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但法工委却明确表示,这一条规定并不是无罪推定原则,只是强调了法院的定罪权。
  而与“疑罪从无”更息息相关的《刑诉法》第162条“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地,应当作出证据不足、只恐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在司法实践中更遭到传统观念的抵制。
  国内过度强调打击犯罪的价值观。
  很早之前就有某位常委会委员长在讲话中说,“有的按键因为证据不很完全,就判不下去。其实,一个案件,只要有确实的基本证据,基本的情节清楚,就可以判。”
  转化到司法实践中,很多司法人员在证据不足时,往往担心采用“疑罪从无”原则会放纵犯罪,所以退而求其次,多采用“疑罪从轻”原则。
  赵平章当年的判决便由此而来。
  换句话说,他当时已经尽力。
  “大环境就那样,也就最近十来年才有点明显的改善,而且当时并没有新证据出现,在那种舆论重压下,换了其他法官可能直接就判处死刑了。”程白慢慢朝着法院门口走去,“疑罪从轻是当时能做到的最好结果。老师再厉害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时代的局限就在那里。我们今天认为很正常的一些判决,再过十年被人拎出来说不定也觉得不合理。”
  边斜脑袋开始运作,人好像也不那么困了,打起了几分精神:“那看来孙宝山跟赵教授道谢,该是知道这一点了。”
  程白面色古怪:“这倒不一定吧。”
  边斜看她:“不一定?”
  程白回想了一下整个案情,似笑非笑道:“说不准是觉得狱中16年,终于能睡个好觉呢?”
  “……”
  她的目光里流转着一些很深沉的东西,边斜那丰富的头脑略一转动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法院判决无罪,不等于真的无罪。
  何况谁能真的扛得住曾经吃掉自己同伴尸体来求生的恐怖阴影?
  只是回头去想这细节,终究倒胃口。
  边大作家难得不想去猜测这背后的真相,露出一个嫌恶的表情来,扯开话题:“反正判都判完了,嫌疑人还能说上一声‘谢谢’,到底也算是有点人性的闪光吧?说来你不觉得这后面的剧情反而跟姜明怀讲的那个故事有点像吗?”
  当时程白问,如果那一场因食人案而起的舆论风波发生在他和姜明怀的笔下,他们两个人会怎么写。
  边斜的回答倾向于人性的恶。
  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截止到重审宣判,都能跟他的故事吻合,包括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又转化为施暴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