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1 / 4)
蔡思瑾之前早就已经想过好多遍改革的事情了,不是在想自己能说些什么,而是在思索自己什么不能说。毕竟他太了解这次改革了,甚至比现在的谢正卿和张思晨都要了解得多!
毕竟前世里他可是看着谢正卿推进改革二十多年、看着张思晨推进改革二十多年的呢!
蔡思瑾个人对这场改革的评价很高,觉得确实是一个好的改革。但是这个改革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爆出来,谢正卿和张思晨之后都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和对策进行改进,一直把握着改革的方向和命脉,使得改革从来没有触礁的时刻,最后硬生生地从皇权和世家权力之间劈出了一个口子,给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一个容身之地,甚至在巅峰时期让这个新的集团已经可以隐隐地与其他两个势力阵营三足鼎立。
可是如今却是处于改革刚刚推进的时期,很多问题都还没有暴露出来,大家都是一片雄心壮志,若是自己就这么直接把毛病都说出来,给大家泼冷水,是不是不太好呢?所以蔡思瑾觉得自己需要说的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蔡思瑾斟酌之后简单地说道:“目前在京城确实是我们想要改革的占了上风,但是大晏朝的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世家大族又那么多,在京城朝堂之上的上风不代表改革就会顺利推进。若是这些政策地方上落实不力,却是不一定会乐观。改革肯定是任重而道远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毕竟大晏朝南边和北边差距太大,有些改革的措施不一定会适应天下所有的地方,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需要谢首辅根据某些具体的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调整。”
谢正卿闻言眼睛一亮,他觉得蔡思瑾果然敏锐,说的完全都是要害!
可是蔡思瑾这样的观点一说出来,惹得很多人不快,纷纷与他辩论了起来,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得蔡思瑾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蔡思瑾有些郁闷,他现在的两个技能一个是“妙笔生花”,一个是“明察秋毫”,都是很“内秀”的技能,写文章或者自己发表观点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但是完全适应不了这样的混战啊!他心中悲愤,一定要好好把新技能“舌灿莲花”好好升级,日后也能舌战群儒!
谢正卿制止了大家的讨论,笑呵呵地说只是讨论一下而已,大家不用激动。可是那天的宴会之后,他却是让张思晨私下里召集了那天他看重的六个人改日再来一次谢府,他们要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谈话。
其他人得知这个宴请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因为这以为这谢正卿将他们几个人纳入了一个更加核心的圈子里面的,说明他们那天的回答深得谢首辅满意啊。
而天底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天在场的很多人都扼腕叹息,原来谢首辅现在对于改革还是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还是觉得阻力很大的,日后可要记得往这个方面回答啊!
第70章 心愿达成
谢正卿对这样的现象自然是乐见其成, 这不,有了这个小小的挫折,其他年轻人都沉稳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 也会仔细想想改革还有哪些问题了。他觉得,若是再这样好好磨练几次、磨练一年左右, 这些年轻人估摸着就能够放下去做县令了。
当然,放下去做七品县令的人主要是针对他拉拢的那些一般的寒门士子, 那些人怕是苦熬一辈子也至多是三品、二品的官员, 达不到入阁的程度。至于张思晨、蔡思瑾还有那天他看好的四个人, 他准备再考察考察, 然后让他们在中央上升到一定的品级再直接放下去做大一点儿的地方官,才能更有实权。
道理很简单, 在中央升官绝对比在地方上快啊, 要不然那么多官员怎么那么想要留在京城?那么想要留在中央?明明油水很少, 过得挺清贫的啊!还不是因为中央的官员升官速度快!
若是到了地方, 当了七品县令之后最快也要三年之后再参加吏部的考核,若是侥幸得了优秀,升了一级, 到了从六品, 再过三年考核又优秀才能正六品,就这样一轮一轮地熬着呗。可是若是哪一次吏部考核的时候得了个合格或者是劣等的评语,那么就完了, 一辈子卡在那个品阶上升不了了。
所以为什么地方官有那么多油水,那么多权力,还是会在进京述职的时候对着京城尤其是吏部的官员小心翼翼?会每年两季对京官孝敬“冰敬”和“碳敬”,还不是为了考核能过,自己能升官!谁都是不利不起早的啊,谁会无缘无故对你好、白给你东西呢?
而京城的官员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若是觉得自己入阁无望了,就会想要选择下方到地方去捞些钱。比如一个正三品的官员,放在京城里面可能什么都不是,上面一堆从二品、正二品、从一品的官员压着你,但是下放地方之后可就是一省总督,大权在握了啊!
谢正卿看好的这些人中,他绝对是要细心挑选、精心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的,要不然等他致仕之后,新一任的内阁首辅不支持他的改革,他一辈子的所作所为难不成全都华为乌有吗?那可不行!
目前他看好的人有好几个,他自己也有两个儿子,虽然两个儿子才学平平,但是说不定做起官儿来能开窍呢?所以他现在处于“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阶段,并未表现出对谁的偏爱。但是其实在他的心中,对自己悉心教导出来、又得了状元的张思晨总是另眼相待的。
蔡思瑾和张思晨等人再次相聚在谢正卿府上之时,人已经少多了,加上谢正卿一共七个人。蔡思瑾这个情商极低有有点儿脸盲的人终于记清了其他四人的脸、名字和身份。
一个叫做费子坤,乃是上一科的榜眼,江南士子,祖上是商户出身,转而念书还没有几代人,虽然家中有银子但是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曾就读于江南白鹿洞书院,面容冷峻、言语也不多。他上一科考中榜眼之后直接被皇上授予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后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多,升到了正六品,今年才被谢首辅看上直接调入督察院的。
有一个性格豪爽的东北士子叫做朗宏康,乃是二甲进士出身。一个小个子,喜欢笑眯眯的人叫做江云龙,是四川士子,也是二甲出身。最后一个叫做宋轩玉,长得人高马大、国字脸,典型的山北汉子,曾就读于山北应天书院。
他们三人都是在上一科之中考上了庶吉士,待到去年庶吉士散馆考试后经过馆选留在翰林院的,被授予了从六品的修撰,也是今年一起被谢首辅挑选之后进入督察院的。
当然虽然他们也算是“寒门士子”,那是和大世家相比的,真正出身极其贫困的也念不了这么多年的书,所以他们家中也算是颇有余财,算是小地主出身,与张思晨、蔡思瑾家条件差不了很多。
范围缩小了这么多,留下的又都是看起来颇有城府,不会随意在外面多嘴乱传的人,所以这一次大家聊起天来都不像上一次一般限制很多,有些话不想与那些“庸人”说。
谢正卿先让跳脱的朗宏康说了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是江云龙、宋轩玉,之后是费子坤、蔡思瑾、张思晨。按照这个顺序发言之后,大家其实心中对自己在谢首辅心中的地位都稍微有了点儿数。他们对谢首辅最为信任张思晨自然是没有疑义的,毕竟张思晨是谢首辅的弟子啊!但是对蔡思瑾这个人如此得谢首辅的看重就有些好奇了。
按道理说蔡思瑾是探花出身,可是费子坤是榜眼啊!蔡思瑾如今还是一个正七品,可是费子坤已经是正六品了,年纪也不大。而且费子坤已经在翰林院里面历练过三年了,岂是蔡思瑾这种初入官场的人能比的?蔡思瑾这个人何德何能被谢首辅如此看重呢?
因此,在蔡思瑾说话的时候,朗宏康、江云龙、宋轩玉三人都铆足了劲儿认真听、细细问,对蔡思瑾严阵以待。反而是费子坤没有多说几句话,还是那么沉默。
蔡思瑾有些郁闷,他本来就在与人交往之上有一些紧张,情商不高。对于“好好说话”这样一项技能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好不容易有了“舌灿莲花”这样一个新技能,到目前为止还一个熟练度都没有涨,真是让人郁闷。 ↑返回顶部↑
毕竟前世里他可是看着谢正卿推进改革二十多年、看着张思晨推进改革二十多年的呢!
蔡思瑾个人对这场改革的评价很高,觉得确实是一个好的改革。但是这个改革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爆出来,谢正卿和张思晨之后都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和对策进行改进,一直把握着改革的方向和命脉,使得改革从来没有触礁的时刻,最后硬生生地从皇权和世家权力之间劈出了一个口子,给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一个容身之地,甚至在巅峰时期让这个新的集团已经可以隐隐地与其他两个势力阵营三足鼎立。
可是如今却是处于改革刚刚推进的时期,很多问题都还没有暴露出来,大家都是一片雄心壮志,若是自己就这么直接把毛病都说出来,给大家泼冷水,是不是不太好呢?所以蔡思瑾觉得自己需要说的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蔡思瑾斟酌之后简单地说道:“目前在京城确实是我们想要改革的占了上风,但是大晏朝的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世家大族又那么多,在京城朝堂之上的上风不代表改革就会顺利推进。若是这些政策地方上落实不力,却是不一定会乐观。改革肯定是任重而道远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毕竟大晏朝南边和北边差距太大,有些改革的措施不一定会适应天下所有的地方,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需要谢首辅根据某些具体的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调整。”
谢正卿闻言眼睛一亮,他觉得蔡思瑾果然敏锐,说的完全都是要害!
可是蔡思瑾这样的观点一说出来,惹得很多人不快,纷纷与他辩论了起来,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得蔡思瑾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蔡思瑾有些郁闷,他现在的两个技能一个是“妙笔生花”,一个是“明察秋毫”,都是很“内秀”的技能,写文章或者自己发表观点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但是完全适应不了这样的混战啊!他心中悲愤,一定要好好把新技能“舌灿莲花”好好升级,日后也能舌战群儒!
谢正卿制止了大家的讨论,笑呵呵地说只是讨论一下而已,大家不用激动。可是那天的宴会之后,他却是让张思晨私下里召集了那天他看重的六个人改日再来一次谢府,他们要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谈话。
其他人得知这个宴请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因为这以为这谢正卿将他们几个人纳入了一个更加核心的圈子里面的,说明他们那天的回答深得谢首辅满意啊。
而天底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天在场的很多人都扼腕叹息,原来谢首辅现在对于改革还是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还是觉得阻力很大的,日后可要记得往这个方面回答啊!
第70章 心愿达成
谢正卿对这样的现象自然是乐见其成, 这不,有了这个小小的挫折,其他年轻人都沉稳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 也会仔细想想改革还有哪些问题了。他觉得,若是再这样好好磨练几次、磨练一年左右, 这些年轻人估摸着就能够放下去做县令了。
当然,放下去做七品县令的人主要是针对他拉拢的那些一般的寒门士子, 那些人怕是苦熬一辈子也至多是三品、二品的官员, 达不到入阁的程度。至于张思晨、蔡思瑾还有那天他看好的四个人, 他准备再考察考察, 然后让他们在中央上升到一定的品级再直接放下去做大一点儿的地方官,才能更有实权。
道理很简单, 在中央升官绝对比在地方上快啊, 要不然那么多官员怎么那么想要留在京城?那么想要留在中央?明明油水很少, 过得挺清贫的啊!还不是因为中央的官员升官速度快!
若是到了地方, 当了七品县令之后最快也要三年之后再参加吏部的考核,若是侥幸得了优秀,升了一级, 到了从六品, 再过三年考核又优秀才能正六品,就这样一轮一轮地熬着呗。可是若是哪一次吏部考核的时候得了个合格或者是劣等的评语,那么就完了, 一辈子卡在那个品阶上升不了了。
所以为什么地方官有那么多油水,那么多权力,还是会在进京述职的时候对着京城尤其是吏部的官员小心翼翼?会每年两季对京官孝敬“冰敬”和“碳敬”,还不是为了考核能过,自己能升官!谁都是不利不起早的啊,谁会无缘无故对你好、白给你东西呢?
而京城的官员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若是觉得自己入阁无望了,就会想要选择下方到地方去捞些钱。比如一个正三品的官员,放在京城里面可能什么都不是,上面一堆从二品、正二品、从一品的官员压着你,但是下放地方之后可就是一省总督,大权在握了啊!
谢正卿看好的这些人中,他绝对是要细心挑选、精心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的,要不然等他致仕之后,新一任的内阁首辅不支持他的改革,他一辈子的所作所为难不成全都华为乌有吗?那可不行!
目前他看好的人有好几个,他自己也有两个儿子,虽然两个儿子才学平平,但是说不定做起官儿来能开窍呢?所以他现在处于“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阶段,并未表现出对谁的偏爱。但是其实在他的心中,对自己悉心教导出来、又得了状元的张思晨总是另眼相待的。
蔡思瑾和张思晨等人再次相聚在谢正卿府上之时,人已经少多了,加上谢正卿一共七个人。蔡思瑾这个情商极低有有点儿脸盲的人终于记清了其他四人的脸、名字和身份。
一个叫做费子坤,乃是上一科的榜眼,江南士子,祖上是商户出身,转而念书还没有几代人,虽然家中有银子但是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曾就读于江南白鹿洞书院,面容冷峻、言语也不多。他上一科考中榜眼之后直接被皇上授予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后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多,升到了正六品,今年才被谢首辅看上直接调入督察院的。
有一个性格豪爽的东北士子叫做朗宏康,乃是二甲进士出身。一个小个子,喜欢笑眯眯的人叫做江云龙,是四川士子,也是二甲出身。最后一个叫做宋轩玉,长得人高马大、国字脸,典型的山北汉子,曾就读于山北应天书院。
他们三人都是在上一科之中考上了庶吉士,待到去年庶吉士散馆考试后经过馆选留在翰林院的,被授予了从六品的修撰,也是今年一起被谢首辅挑选之后进入督察院的。
当然虽然他们也算是“寒门士子”,那是和大世家相比的,真正出身极其贫困的也念不了这么多年的书,所以他们家中也算是颇有余财,算是小地主出身,与张思晨、蔡思瑾家条件差不了很多。
范围缩小了这么多,留下的又都是看起来颇有城府,不会随意在外面多嘴乱传的人,所以这一次大家聊起天来都不像上一次一般限制很多,有些话不想与那些“庸人”说。
谢正卿先让跳脱的朗宏康说了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是江云龙、宋轩玉,之后是费子坤、蔡思瑾、张思晨。按照这个顺序发言之后,大家其实心中对自己在谢首辅心中的地位都稍微有了点儿数。他们对谢首辅最为信任张思晨自然是没有疑义的,毕竟张思晨是谢首辅的弟子啊!但是对蔡思瑾这个人如此得谢首辅的看重就有些好奇了。
按道理说蔡思瑾是探花出身,可是费子坤是榜眼啊!蔡思瑾如今还是一个正七品,可是费子坤已经是正六品了,年纪也不大。而且费子坤已经在翰林院里面历练过三年了,岂是蔡思瑾这种初入官场的人能比的?蔡思瑾这个人何德何能被谢首辅如此看重呢?
因此,在蔡思瑾说话的时候,朗宏康、江云龙、宋轩玉三人都铆足了劲儿认真听、细细问,对蔡思瑾严阵以待。反而是费子坤没有多说几句话,还是那么沉默。
蔡思瑾有些郁闷,他本来就在与人交往之上有一些紧张,情商不高。对于“好好说话”这样一项技能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好不容易有了“舌灿莲花”这样一个新技能,到目前为止还一个熟练度都没有涨,真是让人郁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