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2 / 4)
而且,直面那些感染蛔虫的病人的时候,那种冲击感实在是太过强烈了。而且在上个月,附属医院还收到了两例蛔厥证病患。
一例病症较轻,服用乌梅丸之后就有明显效果,还有一例是当时情况十分紧急。陈茵过去的时候,医院的老中医和西医会诊之后基本已经确认了该病人病情为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记性胰腺炎。
患者在头一天上午早饭之后右上腹绞痛不止,频频呕吐,到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吐出蛔虫一条,剧烈疼痛却剧痛情况一直在扩散,一度休克。医院智能给注射杜冷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确诊之后,医院迅速给药青霉素静滴,但是患者亢热不退,剧痛呕吐不止。当时医院里面就有大夫想到陈茵当时治疗的那一例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几乎在给药之后,患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而且,如今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打虫防疫工作,也是由陈茵策划了大部分,而目前病人情况比之前那一位还要严重,当即就有人提出要请陈茵过来。
陈茵在首都医学院一个多学期,曾多次在医院接诊过多位病人,不管是小毛小病还有疑难杂症,经由她出手几乎就没有失手的时候。
在一开始,医院里面还有人因为陈茵年纪小,对她的医术手段颇有微词,不大信任。但是在看过陈茵上手治疗的几个病例之后,医院里面对她质疑的声音就渐渐消失了。
小病她能够做到简廉效,重症急症都能够迅速缓和病人的症状,大病也能够谨慎的给出治疗方案。对待治病救人的态度上,她也十分慎重,年纪虽然小,但是她已经做到了身为一个医者的品德和操守。同时,医术也得到了医院里面各科大夫的认可。
陈茵赶到医院,询问之下得知患者嗜吃肥甘,内蕴湿热,口苦口臭;最近几日更是食滞,七日不曾排便,又加上蛔虫内扰,窜入胆道,胰腺发炎。患者这个时候泻热壅阻脾胃肝胆,已经成了热实结胸,阳明腑实的重症。
陈茵随身带了行医箱,取出金针,从患者舌下金津、玉液穴刺泻黑血,双尺泽穴去黑血两滴,左足三里、右阳陵泉透阴陵泉,提插捻转泻法,留针半个小时。
这一套针灸治疗下来,陈茵额头已经覆上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珠。
有医院实习的大夫给陈茵递过来手帕,陈茵接过擦了擦。上面针灸乃是为了疏泻胆胃淤热而止痛,这会儿病人呕吐已经停止,剧痛也已经得到了缓解。
病房里面的所有医护人员,也都长长的舒出一口气。不管怎么样,病人的病症得到了缓解,这就是一件好事。
而且,看到陈茵下针有条不紊脸上一片沉着冷静的模样,医院的众人就觉得安心。就好像,只要有陈茵出马,这个病人就再也不会有性命危险了。
这一个学期多的见识,让众人都对眼前这个年纪小的过分的中医学生,增添了无数的信心。每次陈茵过来给病人看诊的时候,围在这里的医生们,也都一个个的拿出小本本开始记。
不单单是中医,西医们也觉得,从陈茵治病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学到很多。
望闻问切的手段,诊脉他们不会,但是别的也是可以学一学的。现在的造影学还并不很发达,很多病症的确认都是需要通过病人的表征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的。
况且看陈茵给人治病,这原本就是一种享受。
中医更是如痴如醉的学习着,不管是有师承的还是没有师承的,全都热情高涨,努力做着笔记。
陈茵开的药是一个组合方剂:攻毒承气汤合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乌梅丸化载,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扫荡血毒。
服药后一个小时,腹中有鸣鸣之声,频转矢气,呕吐止,剧痛也去了十之七八,但是仍然没有便意。不过这已经是极大的好转了,病人家属也放心下来。病房中的大夫们,也都各自松了一口气。
而后,陈茵又吩咐患者服药,服药后两个小时,病人泻出黑如污泥,极臭、极热,夹有如羊粪球大便一大盆,以及蛔虫三条。同时剧痛停止,热也消退下去。
第二剂药陈茵嘱咐家属喂药的时候,要去掉芒硝,夜里给药,到上午十点左右的时候,病人泻下蛔虫一团。随后陈茵又拟定了药方巩固疗效,这才出了医院。
在医院守了一整天,回去后倒头就睡。
而陈茵这一次的治疗,同样让所有大夫都看的目瞪口呆。他们甚至在闲暇的时候,将陈茵经手治疗的几个病症全部整理了出来,而后发现陈茵治病几乎都能够做到一剂见效,三剂而愈,这样的手段,是现在的许多老中医也做不到的。
这个病症陈茵回去之后,也在自己的病案本子上记载了下来。
这次的病症治疗,针刺与放血,在止痛、止呕、退高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为辩证用药扫清了障碍。很多医者在治疗时喜欢将针刺法和用药治疗分开对待,但是对于急症重症,针刺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凡是用经方治疗急症重症,一是要辩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好经方的有效剂量,一次壅阻,大剂量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这是上辈子爷爷给她说过的,那个时候她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是很深,直到自己遇到了这些病人,每一次开方用药,都会给她不一样的感受。
曾经也有中医界的前辈说过爷爷用药剂量大,太过孟浪。但是爷爷告诉她,自明代的医药界流传的“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说法,数百年来已经成了定律。
中医人习惯用轻剂量,固然可以保证四平八稳,但是却没了仲景学术的特色,在治疗重症急症方面,也收效甚微,渐渐的才会有中医只能治疗慢病、缓病的说法。但实际上,中医是能治大病重病的。 ↑返回顶部↑
一例病症较轻,服用乌梅丸之后就有明显效果,还有一例是当时情况十分紧急。陈茵过去的时候,医院的老中医和西医会诊之后基本已经确认了该病人病情为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记性胰腺炎。
患者在头一天上午早饭之后右上腹绞痛不止,频频呕吐,到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吐出蛔虫一条,剧烈疼痛却剧痛情况一直在扩散,一度休克。医院智能给注射杜冷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确诊之后,医院迅速给药青霉素静滴,但是患者亢热不退,剧痛呕吐不止。当时医院里面就有大夫想到陈茵当时治疗的那一例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几乎在给药之后,患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而且,如今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打虫防疫工作,也是由陈茵策划了大部分,而目前病人情况比之前那一位还要严重,当即就有人提出要请陈茵过来。
陈茵在首都医学院一个多学期,曾多次在医院接诊过多位病人,不管是小毛小病还有疑难杂症,经由她出手几乎就没有失手的时候。
在一开始,医院里面还有人因为陈茵年纪小,对她的医术手段颇有微词,不大信任。但是在看过陈茵上手治疗的几个病例之后,医院里面对她质疑的声音就渐渐消失了。
小病她能够做到简廉效,重症急症都能够迅速缓和病人的症状,大病也能够谨慎的给出治疗方案。对待治病救人的态度上,她也十分慎重,年纪虽然小,但是她已经做到了身为一个医者的品德和操守。同时,医术也得到了医院里面各科大夫的认可。
陈茵赶到医院,询问之下得知患者嗜吃肥甘,内蕴湿热,口苦口臭;最近几日更是食滞,七日不曾排便,又加上蛔虫内扰,窜入胆道,胰腺发炎。患者这个时候泻热壅阻脾胃肝胆,已经成了热实结胸,阳明腑实的重症。
陈茵随身带了行医箱,取出金针,从患者舌下金津、玉液穴刺泻黑血,双尺泽穴去黑血两滴,左足三里、右阳陵泉透阴陵泉,提插捻转泻法,留针半个小时。
这一套针灸治疗下来,陈茵额头已经覆上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珠。
有医院实习的大夫给陈茵递过来手帕,陈茵接过擦了擦。上面针灸乃是为了疏泻胆胃淤热而止痛,这会儿病人呕吐已经停止,剧痛也已经得到了缓解。
病房里面的所有医护人员,也都长长的舒出一口气。不管怎么样,病人的病症得到了缓解,这就是一件好事。
而且,看到陈茵下针有条不紊脸上一片沉着冷静的模样,医院的众人就觉得安心。就好像,只要有陈茵出马,这个病人就再也不会有性命危险了。
这一个学期多的见识,让众人都对眼前这个年纪小的过分的中医学生,增添了无数的信心。每次陈茵过来给病人看诊的时候,围在这里的医生们,也都一个个的拿出小本本开始记。
不单单是中医,西医们也觉得,从陈茵治病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学到很多。
望闻问切的手段,诊脉他们不会,但是别的也是可以学一学的。现在的造影学还并不很发达,很多病症的确认都是需要通过病人的表征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的。
况且看陈茵给人治病,这原本就是一种享受。
中医更是如痴如醉的学习着,不管是有师承的还是没有师承的,全都热情高涨,努力做着笔记。
陈茵开的药是一个组合方剂:攻毒承气汤合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乌梅丸化载,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扫荡血毒。
服药后一个小时,腹中有鸣鸣之声,频转矢气,呕吐止,剧痛也去了十之七八,但是仍然没有便意。不过这已经是极大的好转了,病人家属也放心下来。病房中的大夫们,也都各自松了一口气。
而后,陈茵又吩咐患者服药,服药后两个小时,病人泻出黑如污泥,极臭、极热,夹有如羊粪球大便一大盆,以及蛔虫三条。同时剧痛停止,热也消退下去。
第二剂药陈茵嘱咐家属喂药的时候,要去掉芒硝,夜里给药,到上午十点左右的时候,病人泻下蛔虫一团。随后陈茵又拟定了药方巩固疗效,这才出了医院。
在医院守了一整天,回去后倒头就睡。
而陈茵这一次的治疗,同样让所有大夫都看的目瞪口呆。他们甚至在闲暇的时候,将陈茵经手治疗的几个病症全部整理了出来,而后发现陈茵治病几乎都能够做到一剂见效,三剂而愈,这样的手段,是现在的许多老中医也做不到的。
这个病症陈茵回去之后,也在自己的病案本子上记载了下来。
这次的病症治疗,针刺与放血,在止痛、止呕、退高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为辩证用药扫清了障碍。很多医者在治疗时喜欢将针刺法和用药治疗分开对待,但是对于急症重症,针刺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凡是用经方治疗急症重症,一是要辩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好经方的有效剂量,一次壅阻,大剂量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这是上辈子爷爷给她说过的,那个时候她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是很深,直到自己遇到了这些病人,每一次开方用药,都会给她不一样的感受。
曾经也有中医界的前辈说过爷爷用药剂量大,太过孟浪。但是爷爷告诉她,自明代的医药界流传的“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说法,数百年来已经成了定律。
中医人习惯用轻剂量,固然可以保证四平八稳,但是却没了仲景学术的特色,在治疗重症急症方面,也收效甚微,渐渐的才会有中医只能治疗慢病、缓病的说法。但实际上,中医是能治大病重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