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拜占庭帝国(1 / 1)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
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值得夸耀的是,这也是蒙古东征时难得还保存下来的帝国之一。
有一点让沈晨感到好奇,也是后世西方历史学者争论的地方之一,那就是,尽管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
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也就是东方的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其实说到底,西方的历史就是一锅大杂烩,各种制度和各种形形色色统治阶级上台,首先要宣布的就是自己的合法性,但是,西方的历史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明明当时的人都不认可某一个人或某项制度,或是某一个统治阶级的传承性,但到了后世就被认可了,包括拜占庭帝国在内,也是到了16世纪的时候才有了正式的名号。
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看到没有,这些丫的仅仅只是为了区分而已,就把这些国度改了个名字,根本就不管这些国度的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
都说这群丫的对华夏指手画脚,其实,他们狠起来的时候连自己都指手画脚!
有意思的是,其实三个罗马帝国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只要在名字前加上“前中后”三个字就行的事情,非要被他们弄得好像人家文化断层了一样,要知道,国家承载的是一个文明在某个阶段的文化精华。
人家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源自于曾经的罗马,不论是文化习惯,还是民间传统,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强行把拜占庭帝国分开,而不是理解为东罗马帝国,完全就是刻意在意识形态上割裂人家民族意识的表现。
偏偏,人家对此理解得很透彻——我就这么做了,你要怎么滴!
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沈晨对拜占庭帝国是保有着极大的同情的,真想给他们每人一粒长生不老药,让他们活到17世纪去扇那些丫的大嘴巴子!
当沈晨进入拜占庭的时候,拜占庭对沈晨的到访没有大食那么热烈,但整体来说还是很好沟通的,特别是在重新武装好新军装备的唐军发表过一次精心筹备的空地配合演出之后,明明不会说唐人语言的他们就变得聪明得多,“发射”“开炮”“打”几个动词说得贼溜!
要说拜占庭帝国和华夏其实是有非常深远的交流的,拂菻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距离沈晨比较近的则是君士坦丁堡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读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
最近的则是玄奘那家伙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
为了能有人带路,这一次沈晨出行,把关起门来研究时间的玄奘也一起带来了,听着他沿途讲解各个民族的风情和特点,不失为一种享受,尽管沈晨很多时候都听不了两个小时就睡得死死的,但整体来讲,有了玄奘的帮忙,沈晨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返回顶部↑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
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值得夸耀的是,这也是蒙古东征时难得还保存下来的帝国之一。
有一点让沈晨感到好奇,也是后世西方历史学者争论的地方之一,那就是,尽管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
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也就是东方的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其实说到底,西方的历史就是一锅大杂烩,各种制度和各种形形色色统治阶级上台,首先要宣布的就是自己的合法性,但是,西方的历史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明明当时的人都不认可某一个人或某项制度,或是某一个统治阶级的传承性,但到了后世就被认可了,包括拜占庭帝国在内,也是到了16世纪的时候才有了正式的名号。
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看到没有,这些丫的仅仅只是为了区分而已,就把这些国度改了个名字,根本就不管这些国度的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
都说这群丫的对华夏指手画脚,其实,他们狠起来的时候连自己都指手画脚!
有意思的是,其实三个罗马帝国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只要在名字前加上“前中后”三个字就行的事情,非要被他们弄得好像人家文化断层了一样,要知道,国家承载的是一个文明在某个阶段的文化精华。
人家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源自于曾经的罗马,不论是文化习惯,还是民间传统,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强行把拜占庭帝国分开,而不是理解为东罗马帝国,完全就是刻意在意识形态上割裂人家民族意识的表现。
偏偏,人家对此理解得很透彻——我就这么做了,你要怎么滴!
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沈晨对拜占庭帝国是保有着极大的同情的,真想给他们每人一粒长生不老药,让他们活到17世纪去扇那些丫的大嘴巴子!
当沈晨进入拜占庭的时候,拜占庭对沈晨的到访没有大食那么热烈,但整体来说还是很好沟通的,特别是在重新武装好新军装备的唐军发表过一次精心筹备的空地配合演出之后,明明不会说唐人语言的他们就变得聪明得多,“发射”“开炮”“打”几个动词说得贼溜!
要说拜占庭帝国和华夏其实是有非常深远的交流的,拂菻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距离沈晨比较近的则是君士坦丁堡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读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
最近的则是玄奘那家伙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
为了能有人带路,这一次沈晨出行,把关起门来研究时间的玄奘也一起带来了,听着他沿途讲解各个民族的风情和特点,不失为一种享受,尽管沈晨很多时候都听不了两个小时就睡得死死的,但整体来讲,有了玄奘的帮忙,沈晨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