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李白很二(1 / 1)
如果有人问,历史上最大的内部祸乱是什么?回答肯定纷纷扰扰。但如果是问,华夏对外输出的玩着点是哪里,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史之乱。同时,安史之乱还是大唐的转折点,是自半岛战争往上数,一千五百年来,华夏对外战争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前,华夏对外的战争都是以攻势为主。夏朝开始,有史记载以来,华夏在对外战争中都保持着攻势,四千多年前就有妇好抵抗雅利安人,周对抗犬戎,历时两千年,再到秦始皇修筑长城,以攻代守抵抗匈奴,直至汉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大放异彩,将对外战争的胜败优劣推到最高处。
虽然中间有晋末大乱,导致长江以北被攻占,民不聊生,但从大势上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南朝开始北征,北地华夏子孙开始自救,整片华夏再次回归到准备大一统态势,这个时候开始,华夏的攻势照样在保持着。
随后,隋朝一统天下,经过将近五百年的融合吸纳,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得到最大化的开启,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唐已经不单单是攻势那么简单,而是凌驾于周边各个异族之上的顶尖存在。
即便没有沈晨,大唐对外战争仍然是胜多败少,在武媚娘时更是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八十,即便有败仗,也败得情有可原,甚至让对方得到惨胜的代价,最多就是名头上好听,但其核心,都是华夏占优势。
比如大唐对西域战争的失败战例——恒罗斯之战,安西都护府以三万军队,抵抗西突厥和阿拉伯帝国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十余万,再加叛变的葛逻禄两万人,最终数千人返回安西都护府。
可即便如此,大唐对西域照样是攻击态势,在西域的影响力也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继任高仙芝的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哪怕是参加了恒罗斯之战的大食和西突厥都没敢继续东进,而背叛的葛逻禄更是夹着尾巴做人,跑得远远的,不久就悄无声息的灭亡了。
武媚娘时期更是夸张的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亚洲联军,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平定,外族人还为她铸造天枢,派来的使节也到达了整个华夏历史的巅峰,周边各国要么称臣,要么见到唐军的旗帜就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面对长安而口出狂言。
有此可见,直到这个时候,唐朝对外的战争都是以攻势为主,因为,所为的攻势并不是单单按照胜利失败了多少次来衡量,是所有胜利次数和失败次数,并且是对外发动战争还是抵抗战争的态势来衡量的。因此,哪怕有恒罗斯之战这样的大败,也有汉朝时李陵投降,再有晋末的混乱,但整体而言,华夏对外的态势仍然是以攻势为主。
那么,整个华夏对外从攻势变为守势,在守势之后再难以崛起,直到数十年前的半岛战争才正真正变为攻势,历经了一千五百年憋屈的转折点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
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对安史之乱的影响过于表面化,也过于简单化,若非真正喜欢历史,并且从宏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即便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也会对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不特别熟悉,甚至有点人仅仅只是把他当做一次内乱而一笔带过。
但是,一旦真正从宏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安史之乱就不单单是唐朝的一场内乱,而是整个华夏对外态势的转折点,磨灭了华夏尚武精神一千五百年,尽管中间有主家父子俩的主动出击,但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无功而返,没能达到安史之乱前的顶峰。
可以说,这是一场屈辱性的,不应该出现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要被刻画在历史耻辱柱上,而发起者更是应该碎尸万段的战争!
李白这丫的扯淡就扯淡在他居然有胆子去参加这样一场内部战争!
至德元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本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年了。可他呢?岁初还与妻子宗氏一同南奔避难。这个时候,是个人都想着陨身报国,要么就是远走他乡。结果这小子偏偏两样都不选,反而选了个中间派永王!
永王这丫是干啥的呢?明着是大唐皇室,要为大唐天下鞠躬尽瘁,可暗地里却是个中间派,在保卫李唐天下和帮助安禄山之间摇摆不定,但真正的他却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盗取唐王朝胜利果实的窃国者!
这种鬼东西谁挨上谁就倒大霉!
李白明明在秋季的时候入就已经到庐山屏风叠隐居了,可这家伙居然心不定,被永王几次下诏以后就跟着上了,成为了幕僚,为永王摇旗呐喊!
沈晨觉得,自己若是能活到李白那个岁数的话,他肯定要凑着李白的脸大耳刮子往上抽!
你他娘的眼珠子放亮点行不行?人家又没有三顾茅庐,不过是派了几个小吏前来送了一下诏书,明摆着只是把你当做一个招揽民间贤才的旗帜,压根儿就没想过真正用你,进了里面,顶着天就是个幕僚中的幕僚,就这,居然还觉得脸皮薄,上杆子的跟了上去!
你丫蠢不蠢?
这个时候不抱新皇帝的大腿,而抱一个王爷的大腿,这个王爷当时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啊,就算不投奔新皇帝,哪怕是去投奔没有了实权的李隆基都比投奔永王好啊!毕竟,大唐从李二开始,就没杀害自己老爹和老爹亲信的传统,但是,却有对兄弟斩尽杀绝的无情。
果然,在永王那里他根本算不上是永王的幕僚,一件军机大事都没挨上,就写了一堆歌功颂德的诗词。
最后的结果呢?
当然是完蛋了呗! ↑返回顶部↑
在安史之乱前,华夏对外的战争都是以攻势为主。夏朝开始,有史记载以来,华夏在对外战争中都保持着攻势,四千多年前就有妇好抵抗雅利安人,周对抗犬戎,历时两千年,再到秦始皇修筑长城,以攻代守抵抗匈奴,直至汉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大放异彩,将对外战争的胜败优劣推到最高处。
虽然中间有晋末大乱,导致长江以北被攻占,民不聊生,但从大势上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南朝开始北征,北地华夏子孙开始自救,整片华夏再次回归到准备大一统态势,这个时候开始,华夏的攻势照样在保持着。
随后,隋朝一统天下,经过将近五百年的融合吸纳,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得到最大化的开启,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唐已经不单单是攻势那么简单,而是凌驾于周边各个异族之上的顶尖存在。
即便没有沈晨,大唐对外战争仍然是胜多败少,在武媚娘时更是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八十,即便有败仗,也败得情有可原,甚至让对方得到惨胜的代价,最多就是名头上好听,但其核心,都是华夏占优势。
比如大唐对西域战争的失败战例——恒罗斯之战,安西都护府以三万军队,抵抗西突厥和阿拉伯帝国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十余万,再加叛变的葛逻禄两万人,最终数千人返回安西都护府。
可即便如此,大唐对西域照样是攻击态势,在西域的影响力也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继任高仙芝的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哪怕是参加了恒罗斯之战的大食和西突厥都没敢继续东进,而背叛的葛逻禄更是夹着尾巴做人,跑得远远的,不久就悄无声息的灭亡了。
武媚娘时期更是夸张的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亚洲联军,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平定,外族人还为她铸造天枢,派来的使节也到达了整个华夏历史的巅峰,周边各国要么称臣,要么见到唐军的旗帜就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面对长安而口出狂言。
有此可见,直到这个时候,唐朝对外的战争都是以攻势为主,因为,所为的攻势并不是单单按照胜利失败了多少次来衡量,是所有胜利次数和失败次数,并且是对外发动战争还是抵抗战争的态势来衡量的。因此,哪怕有恒罗斯之战这样的大败,也有汉朝时李陵投降,再有晋末的混乱,但整体而言,华夏对外的态势仍然是以攻势为主。
那么,整个华夏对外从攻势变为守势,在守势之后再难以崛起,直到数十年前的半岛战争才正真正变为攻势,历经了一千五百年憋屈的转折点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
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对安史之乱的影响过于表面化,也过于简单化,若非真正喜欢历史,并且从宏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即便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也会对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不特别熟悉,甚至有点人仅仅只是把他当做一次内乱而一笔带过。
但是,一旦真正从宏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安史之乱就不单单是唐朝的一场内乱,而是整个华夏对外态势的转折点,磨灭了华夏尚武精神一千五百年,尽管中间有主家父子俩的主动出击,但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无功而返,没能达到安史之乱前的顶峰。
可以说,这是一场屈辱性的,不应该出现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要被刻画在历史耻辱柱上,而发起者更是应该碎尸万段的战争!
李白这丫的扯淡就扯淡在他居然有胆子去参加这样一场内部战争!
至德元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本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年了。可他呢?岁初还与妻子宗氏一同南奔避难。这个时候,是个人都想着陨身报国,要么就是远走他乡。结果这小子偏偏两样都不选,反而选了个中间派永王!
永王这丫是干啥的呢?明着是大唐皇室,要为大唐天下鞠躬尽瘁,可暗地里却是个中间派,在保卫李唐天下和帮助安禄山之间摇摆不定,但真正的他却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盗取唐王朝胜利果实的窃国者!
这种鬼东西谁挨上谁就倒大霉!
李白明明在秋季的时候入就已经到庐山屏风叠隐居了,可这家伙居然心不定,被永王几次下诏以后就跟着上了,成为了幕僚,为永王摇旗呐喊!
沈晨觉得,自己若是能活到李白那个岁数的话,他肯定要凑着李白的脸大耳刮子往上抽!
你他娘的眼珠子放亮点行不行?人家又没有三顾茅庐,不过是派了几个小吏前来送了一下诏书,明摆着只是把你当做一个招揽民间贤才的旗帜,压根儿就没想过真正用你,进了里面,顶着天就是个幕僚中的幕僚,就这,居然还觉得脸皮薄,上杆子的跟了上去!
你丫蠢不蠢?
这个时候不抱新皇帝的大腿,而抱一个王爷的大腿,这个王爷当时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啊,就算不投奔新皇帝,哪怕是去投奔没有了实权的李隆基都比投奔永王好啊!毕竟,大唐从李二开始,就没杀害自己老爹和老爹亲信的传统,但是,却有对兄弟斩尽杀绝的无情。
果然,在永王那里他根本算不上是永王的幕僚,一件军机大事都没挨上,就写了一堆歌功颂德的诗词。
最后的结果呢?
当然是完蛋了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