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第57节(1 / 4)
遇到这种问题,他们并不去想其他人可能也不会这些题目,而只是觉得自己完了,考试也完了。
三天的考试时间,他们基本都在胡思乱想中度过,他们的精神受到了重大打击,以至于心态崩溃,原本应该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的八股文也写的满篇胡言乱语,逻辑不通,以至于得了个低分。
出了考场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庆幸这算术题是出在最后一场考试当中,要不然,前两场也是要一败涂地。
而当他们心态崩溃的时候,别说平常信手拈来的八股文写的乱七八糟,就连可以轻易夺取的算术基础分,怕是也得不了多少,至于公文书写,只怕也难。
如此一来,这场考试心态好的,最起码还能拿个三四十分,而心态差的恐怕只有一二十分,甚至还有个位数的。
参加乡试的考生有上千名,然而录取的人数只有一百人,虽然朝廷有规定,除了正榜之外,还可设置副榜,正榜每录取五人,副榜可录取一人。
而上了正榜的可以参加明年春天的会试,而副榜上的人则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
不过即便朝廷有这样宽松的政策,但满打满算能够榜上有名的也不过是一百二十人,与那多达上千之数相比可谓是十里挑一了,比起现代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遑多让。
而在高考中差一分,可能就是一本线跟二本线的区别,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而在乡试当中,一分也有可能是榜上有名跟名落孙山的区别。
那些原本很有希望榜上有名的考生等到结果出来之后发现自己名落孙山,而平常跟自己平常水平差不多的却能够考中,这让他们如何不气愤?
他们原本就心态不好,遇到这种问题,更是把责任都推脱到考题上面,只觉得是因为这次的考题出的太难,所以他们才一败涂地。
一听说有人串联,想要联合考生抗议□□,以此来逼迫朝廷,修改考题,重新考试,这些人怒火冲头,竟然不顾后果,直接上了贼船。
而另外则有一些考生对自己的水平心知肚明,知道自己这辈子天赋有限,差不多是无望乡试通过。
然而乡试对于读书人来说,却是一道分水岭,从来都只听过穷秀才,却没听说过举人有穷的,便可知这功名隔了一级,相差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说成为举人之后,名下可有百亩的免税田,无论是剩下的田地还是别人,举家来投,都是一大笔收入。
而且每年的县试、府试、院试和乡试,凡是参加的考生都要有举人作为保员,这又是一大笔收入。
只当这两样就足够这一家人吃穿不愁了。
而最大的不同便是举人可以做官。
当然按理来说,秀才其实也可以入官场,却只是不入流的小吏,若是经营得好,找个油水丰厚的职位,也能发一大笔财,不过,在社会地位上,相较而言确实相差太多。
而举人入官场,若是舍得花银两,又有人脉关系相托,说不定运气好,还能捞个县令当当,再要不然六七品的官职也是大有希望的,比起不入流的小官来又是大大的不同。
秀才顶多是平民百姓尊重些,官府或可另眼相看一些,却也不会与平民百姓差的太多。
而举人又不一样,先不说举人见官可以不跪,而举人如果犯了事,官府,即便有了确切的证据,也不能够直接处罚他,而是需要通报当地的学监,先把举人的功名免除了才能够施以惩罚。
举人对于寒门出生的学者来说,便是一个大大的护身符,是由平民阶层跃升到士绅官阶唯一的途径,所以成了秀才不过是刚刚踏入门,成了举人才算是真正的踏入途中。
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说,或许成为进士是他们的梦想,但真正在科举场上经历久了,他们才会发现进士离他们太过遥远,举人距离他们更近。
不过总有些人是有自知之明的,或许一开始会有幻想,但是三年复三年,总会消磨掉那些年少轻狂的勇气,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承认事实,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但是这种人倒有多半非常理性,他们在听到串联考生去抗议□□之事时宁愿一辈子做个没什么前途的小吏,,也不愿去听信鬼话,为自己的前途搏一搏。
这批人大多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可没小年轻那么好骗,开什么玩笑,朝廷是那么好逼的?
先不说这次乡试并无任何舞弊行贿之事,便是题难,可是朝廷三番五次重申算学的重要性,近两年在财政、民政之类与算学有关的官位上更是以对算学精通与否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即便有人不满主考官题目太难,可主考官的所作所为皆是遵从朝廷政令,从这一点来说主考官的行为并没有出错,那么考生如果抗议,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不占理。
这种情况下,朝廷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屈服。
更何况如今的朝廷又不是前朝,前朝时的教训注意让朝堂上的皇帝跟百官采取坚硬的态度,绝不屈服。 ↑返回顶部↑
三天的考试时间,他们基本都在胡思乱想中度过,他们的精神受到了重大打击,以至于心态崩溃,原本应该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的八股文也写的满篇胡言乱语,逻辑不通,以至于得了个低分。
出了考场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庆幸这算术题是出在最后一场考试当中,要不然,前两场也是要一败涂地。
而当他们心态崩溃的时候,别说平常信手拈来的八股文写的乱七八糟,就连可以轻易夺取的算术基础分,怕是也得不了多少,至于公文书写,只怕也难。
如此一来,这场考试心态好的,最起码还能拿个三四十分,而心态差的恐怕只有一二十分,甚至还有个位数的。
参加乡试的考生有上千名,然而录取的人数只有一百人,虽然朝廷有规定,除了正榜之外,还可设置副榜,正榜每录取五人,副榜可录取一人。
而上了正榜的可以参加明年春天的会试,而副榜上的人则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
不过即便朝廷有这样宽松的政策,但满打满算能够榜上有名的也不过是一百二十人,与那多达上千之数相比可谓是十里挑一了,比起现代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遑多让。
而在高考中差一分,可能就是一本线跟二本线的区别,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而在乡试当中,一分也有可能是榜上有名跟名落孙山的区别。
那些原本很有希望榜上有名的考生等到结果出来之后发现自己名落孙山,而平常跟自己平常水平差不多的却能够考中,这让他们如何不气愤?
他们原本就心态不好,遇到这种问题,更是把责任都推脱到考题上面,只觉得是因为这次的考题出的太难,所以他们才一败涂地。
一听说有人串联,想要联合考生抗议□□,以此来逼迫朝廷,修改考题,重新考试,这些人怒火冲头,竟然不顾后果,直接上了贼船。
而另外则有一些考生对自己的水平心知肚明,知道自己这辈子天赋有限,差不多是无望乡试通过。
然而乡试对于读书人来说,却是一道分水岭,从来都只听过穷秀才,却没听说过举人有穷的,便可知这功名隔了一级,相差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说成为举人之后,名下可有百亩的免税田,无论是剩下的田地还是别人,举家来投,都是一大笔收入。
而且每年的县试、府试、院试和乡试,凡是参加的考生都要有举人作为保员,这又是一大笔收入。
只当这两样就足够这一家人吃穿不愁了。
而最大的不同便是举人可以做官。
当然按理来说,秀才其实也可以入官场,却只是不入流的小吏,若是经营得好,找个油水丰厚的职位,也能发一大笔财,不过,在社会地位上,相较而言确实相差太多。
而举人入官场,若是舍得花银两,又有人脉关系相托,说不定运气好,还能捞个县令当当,再要不然六七品的官职也是大有希望的,比起不入流的小官来又是大大的不同。
秀才顶多是平民百姓尊重些,官府或可另眼相看一些,却也不会与平民百姓差的太多。
而举人又不一样,先不说举人见官可以不跪,而举人如果犯了事,官府,即便有了确切的证据,也不能够直接处罚他,而是需要通报当地的学监,先把举人的功名免除了才能够施以惩罚。
举人对于寒门出生的学者来说,便是一个大大的护身符,是由平民阶层跃升到士绅官阶唯一的途径,所以成了秀才不过是刚刚踏入门,成了举人才算是真正的踏入途中。
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说,或许成为进士是他们的梦想,但真正在科举场上经历久了,他们才会发现进士离他们太过遥远,举人距离他们更近。
不过总有些人是有自知之明的,或许一开始会有幻想,但是三年复三年,总会消磨掉那些年少轻狂的勇气,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承认事实,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但是这种人倒有多半非常理性,他们在听到串联考生去抗议□□之事时宁愿一辈子做个没什么前途的小吏,,也不愿去听信鬼话,为自己的前途搏一搏。
这批人大多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可没小年轻那么好骗,开什么玩笑,朝廷是那么好逼的?
先不说这次乡试并无任何舞弊行贿之事,便是题难,可是朝廷三番五次重申算学的重要性,近两年在财政、民政之类与算学有关的官位上更是以对算学精通与否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即便有人不满主考官题目太难,可主考官的所作所为皆是遵从朝廷政令,从这一点来说主考官的行为并没有出错,那么考生如果抗议,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不占理。
这种情况下,朝廷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屈服。
更何况如今的朝廷又不是前朝,前朝时的教训注意让朝堂上的皇帝跟百官采取坚硬的态度,绝不屈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