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晋国 绛[jiang匠]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楚国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鲁国 曲阜 今山东曲阜市
  郑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
  吴国 吴 今江苏苏州市
  越国 会〔gui贵〕稽 今浙江绍兴市
  秦国 雍 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宋国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战国时,虽然经过长期的争战,小国家被大国家吞并,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但由于许多国家经常迁徙,这一时期做过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战国七雄的都城迁徙情况如下:秦国:雍→泾〔jing京〕阳(今陕西泾阳县境)→栋〔yue月〕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郢→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临淄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陪都,称下都。
  韩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进步,城垣建筑越来越成熟,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有的往往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如位于今河南新郑的郑、韩二国都城,外郭城内便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市”普遍出现,市区筑有围墙,设有市门,并设市官管理。市门每天按时开关,市内商店较多,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事实上,当时有些诸侯国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国都的性质,一方面已具有都市的性质,成为区域手工业、商业集中的地方。大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文化阶层——士的聚集地,有些都城并有特设的文化区。例如,齐国都城临淄西城的稷门外就设有学宫,招集天下贤士百千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讲学议论。一些住在都城的大贵族也与住在外地的大贵族一样,大兴养士之风。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战国七雄的国都以及东周的成周,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麋集的大城市。有的都城人口已达几十万。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规划布局在这时都显露了雏形。这些都城,尤其是东周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当时都城盛况的了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